来源:科研城邦优配速至
近年,高校辅导员队伍规模快速增长,根据《中国教育报》统计,2012 年到 2024 年,全国高校辅导员从 14.2 万人增至 27.9 万人,增长十分明显。
与此同时,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,辅导员已被视作与教学、科研、管理并列的重要力量——「第四支队伍」,其数量增长率高达 98%,已经超过配置标准。
按照 2017 年教育部发布的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》(教育部令第 43 号),高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 1:200 的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岗位,专职为主、专兼结合,确保「足额配备」。
现实中,这一比例在很多省份早已达标甚至优于标准。例如:
2023 年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师生比为 1:194;
2022 年广西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为 1:151;
2023 年底山东省师生比为 1:188;
浙江省 2022 年整体达到 1:175优配速至,其中一些「双一流」高校已实现 1:150
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也明确,本科生辅导员比为 1:150,研究生为 1:200,要求严格落实。
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,辅导员师生比普遍优于国家规定标准。
限制带班规模
因此,为了避免因负荷过重影响育人质量。不少高校开始明确限制辅导员的带班规模。
例如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规定,辅导员基础带班数量至少 4 个班,约 180 人;原则上不超过 7 个班,约 300 人,以避免负担过重影响育人质量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也强调,辅导员带生数量浮动应控制在 20% 以内,超过将被考核扣分。
但在实际中,个体仍有较大差异:比如河北某高校某美术系 4 位专职辅导员管理 1336 名学生,即每人近 300 人,远超上限;某社交平台上,也有一些辅导员表示,自己带了不少学生:
由于多方面因素,辅导员带班学生实际分摊仍存在偏差。
为了补偿超额工作量,部分高校通过津贴机制体现「额外付出」。例如广西高校按照实际师生比为基准发放岗位责任津贴,当师生比在 1:200~1:250 时按 1.25 个岗位发放;1:250~1:300 时按 1.5 个岗位;1:300~1:350 时按 1.75 个岗位。
制度考核层面,师生比已被纳入多个评估体系。如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,「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 ≥1:200」是必选指标;四川省甚至将辅导员配置纳入财政拨款绩效指标,师生比 ≤200 得 15 分,201~250 得 10 分,251~400 得 5 分,超过 400 则无分。
综上,配置上已超标,但仍存在个别辅导员带班压力大、分配不均的问题。
不断改进
辅导员队伍的扩展在数量上具备优势,但要发挥这一优势,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。
比如明确「工作边界」,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干扰,让辅导员更多投入核心职责。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、班集体建设、学风引导、心理辅导、就业指导等九大职责方面作用重要,但行政繁琐常占工作主体,削弱效能。
其次,可推广合理计算带班数量与津贴动态机制:在现有基础上,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,让津贴与实际工作量、更紧密挂钩。
此外,提升制度透明化与公平性,确保每名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与认可对应,让高负担者获得合理补偿。做到执行一致、结果公平。
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、实验方法、选品推荐等服务,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,覆盖PCR、细胞实验、蛋白研究、神经科学、肿瘤免疫、基因编辑、外泌体、类器官等领域,定期分享实验干货、文献解读等活动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