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九龙证券配资
“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,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”。1939年1月1日,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,发刊词中这样写道。
战争年代,大众日报将这一磅礴宣言贯彻到底,一篇篇社论和文章,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,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“大众红”,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。正如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创刊七周年时所说:“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,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,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。”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对大众报人而言,既是庄严的时代使命,也是对自身光荣历史与办报初心的回望与传承。8月6日起,大众日报推出“纸上硝烟·一张报纸的抗战”系列报道,讲述一张报纸的抗战,也讲述一张报纸记载的抗战,传承红色基因,凝聚奋进力量。
1985年5月,刘导生、匡亚明重回大众日报创刊地云头峪村。
党籍“悬空”的党报社长和总编辑九龙证券配资
党报姓党,然而1939年大众日报刚创刊时,报社两位主要负责人——社长刘导生和总编辑匡亚明,他们的党籍都处于“悬而未决”的状态,这是怎么回事呢?
其实,时年25岁的刘导生1935年就已入党,32岁的匡亚明更是已有13年党龄的老党员,只是在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之前,他们都曾有过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的经历,按照有关规定需要接受严格审查,审查合格者才能恢复党籍。刘导生曾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并任北大地下党支部书记,1936年当选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秘书长,1937年春,受“民先”总部派遣,刘导生到河南巡视救亡工作,因叛徒出卖,在开封被捕,后越狱。匡亚明的经历更加传奇,早年在上海、江苏等地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时,先后四次被捕,两次被判刑,最后一次直到“七七事变”后国共合作,被关押在南京反省院中的他,才由八路军办事处营救出来。全面抗战爆发后,形势急迫,兵荒马乱,组织审查工作一时难以有效进行,刘导生、匡亚明的党籍问题就暂时“悬空”搁置起来。然而,真正的共产党人自有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,对组织无比忠诚,对所投身的革命事业无比热忱,他们没有委屈,没有抱怨,没有讨价还价,义无反顾地投入党组织交付的任务中。
当时在山东根据地内,有“墨水”的知识分子干部非常稀罕,出身北大的刘导生和曾就读于上海大学、有过办报经历的匡亚明,是名副其实的“宝贝疙瘩”。尽管他们很年轻,尽管他们的党籍暂未恢复,但此前不凡的革命经历,以及急切寻找组织、投身党的事业之举,还是赢得了党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。当中共山东分局准备筹办大众日报时,这两位文化程度高、有经验的知识分子干部,自然进入了分局领导的视野。
办党报,两位“当家人”的党籍却都悬而未定怎么办?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、宣传部长孙陶林果断拍板:先干起来再说!刘导生、匡亚明也没有辜负组织上的信任,匡亚明负责办报,刘导生主抓全面工作,他们全身心地扑在大众日报筹备工作中,终于在1939年1月1日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。
1939年夏反“扫荡”结束后,刘导生调离了报社。这年秋天,兼任社长和总编辑的匡亚明,随郭洪涛带队的中共七大山东代表团赴延安,他不是七大代表,随团西去延安,目的是解决自己的组织问题。匡亚明一到延安,就去中央组织部报到,说明情况。部长陈云派干部科科长王鹤寿与匡亚明谈话,王鹤寿把他的历史问题一一列出来,逐个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。经过反复调查分析,中央组织部得出了由陈云和李富春共同签署的结论:确认匡亚明是经过艰苦工作和监狱斗争考验的好同志,恢复其1926年以来的党龄,这时已是1942年了。而刘导生始终找不到证明人,党籍还在悬着。刘导生当时已调到滨海建国学院(临沂师范学院的前身)当院长,为了方便开展工作,刘导生选择了重新入党。这个历史悬案直到解放后,才最终解决。
这样的特殊现象发生于那个特殊的年代,今天我们看来像是一段佳话,而佳话的背后,像刘导生、匡亚明这样的共产党人,其坚定的信仰,崇高的党性,对组织、对事业的一贯忠诚和热爱,才更值得我们敬仰。几十年革命风雨,无论任何困苦与委屈,都无法动摇和改变他们的坚定信念。在回首数十年革命生涯时,匡亚明说:“我不能说我什么都正确,但有一条可以肯定:我忠诚于党,从不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。”
(于岸青,大众日报高级记者,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)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